近期,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編制出版了《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20)》,報告分析了2019年度全國礦產資源開發總體形勢、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梳理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政策、技術、裝備、標準、示范等政策措施和相關行動。
過去一年多時間,國家發布了多部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調整資源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征收辦法,推動采選技術進步,規范礦產資源開發行為,鼓勵礦山對共伴生礦和尾礦等固廢資源的綜合利用,積極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的資源觀。與此同時,礦山企業按照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應用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礦山開發利用效率得到提升,采選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整體呈現回暖趨勢。
開發利用水平穩步提高,綜合利用產值總體增長
(一)原油和天然氣采收率保持平穩,氣層氣采收率小幅下降。
隨著高品質原油資源逐步開采消耗,開采難度逐年加大。近年來,全國原油采收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變化不大。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原油平均采收率26.1%,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由于原油開發階段、資源性質和開采技術不同,各盆地原油采收率有較大差異(見圖1)。其中,松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采收率較高,分別為38.9%和38.4%,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

圖1 2011年~2019年我國主要盆地原油采收率情況
資料來源:全國油氣礦產儲量通報(2011-2019)
2019年,全國氣層氣采收率為55.6%,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隨著氣層氣儲層長時間開采,開采難度逐年加大。近些年,我國氣層氣采收率總體呈穩中有降趨勢,但降幅不大,2011年以來一直保持在55%~60%的水平。同期,我國溶解氣采收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波動不大,基本在29.6%~31.7%之間窄幅波動,2019年為28.8%。
(二)煤炭回采率總體達標,入選率超過73% 。
2019年,我國煤炭資源采區回采率情況為:井工煤礦中,薄煤層采區回采率大于等于85%,中厚煤層采區回采率大于等于80%,厚煤層采區回采率大于等于75%;露天煤礦采區回采率達到95%以上。同期,原煤入選率穩中有升,入選原煤28.2億噸,入選率73.2%,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見圖2)。近年來,我國煤炭洗選業取得了較大進步,原煤入選率不斷提高,但相比《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原煤入選能力達到32億噸以上,原煤入選率達到75%”的目標尚有差距。

圖2 2011年~2019年全國煤炭資源入選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2019年,我國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71%,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75.8%,同比分別提高了3.7個和3個百分點。煤層氣采收率49.9%,和上年度持平。2019年,我國煤炭綜合利用產值為479.32億元,同比增長29.4%;綜合利用產值在工業總產值的占比為4.0%,同比增長0.9個百分點。
(三)全國鐵礦回采率維持高位,平均選礦回收率75.8%。
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以及先進適用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推廣,鐵礦開發利用水平隨之穩步提高,在采出品位持續降低的形勢下,開采回采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根據《重點冶金礦山統計年報》統計數據,2019年地采鐵礦回采率為87.2%,與上年基本持平。同期,地采鐵礦掘采比為32.15米/萬噸,較上年降低了12.8%,降低幅度較大(見圖3)。
從綜合利用產值看,受礦石價格回升影響,2019年鐵礦綜合利用產值為53.5億元,同比升高了18.1%;鐵礦綜合利用產值率為4.2%,同比提高了0.3個百分點。

圖3 2011-2019年我國地采鐵礦山采礦技術經濟指標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重點冶金礦山統計年報2011-2019》
(四)主要有色金屬礦種采選指標穩中向好,開發利用水平維持高位。
隨著采礦技術水平的提高,多數有色金屬開采回采率提高明顯。2018年,銅礦地采回采率超過86%,露采回采率超過98%;鉛鋅、錫、銻、鎢等地采回采率均接近或超過91%,有的超過94%,部分礦種露采回采率接近95%。
同時,有色金屬礦選礦水平穩步提升。近年來,隨著有色金屬礦產大規模開發利用,原礦采出品位和入選品位逐漸降低,但多數礦種選礦回收率表現為穩步提高。2018年,鋅礦露采品位下降明顯,比2015年下降1.7個百分點,同期開采回采率維持在94.5%左右的高位,選礦回收率比2015年提高2.5個百分點(見下表)。
綜合利用產值方面,2019年鋅、鎢、銻、鉬資源的綜合利用產值有較大幅度提升,銅、鉛、錫資源綜合利用產值有所下降。盡管我國主要有色金屬綜合利用產值繼續波動,但從近幾年綜合利用產值變化來看,已經呈現出一定的回暖跡象。
我國主要金屬礦山采選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冶金礦山企業統計年報(2012-2019);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統計年報(2012-2018)
(五)金礦采選回收基本穩定90%以上,尾礦排放量降低8.3%。
2019年,全國金礦平均回采率為92.9%,與2018年相比提高了1個百分點。其中,露采回采率提高0.6個百分點,地采回采率提高0.2個百分點。2011年以來,金礦選礦回收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2019年金礦選礦回收率89.2%,同比小幅增長(見圖4)。

圖4 2011年~2019年全國金礦開采回采率和選礦回收率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黃金年鑒(2012-2020)
《中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2019年,黃金尾礦排放量約為1.98億噸,同比減少1800萬噸,降幅為8.3%。相比之下,金礦綜合利用產值達62億元,同比提高了50%以上。
(六)磷礦和鉀鹽采選指標基本保持穩定,平均開采回采率超過85%。
2019年,磷礦露采回采率高于95%,地采回采率在80%左右。選礦回收率為86.7%,各項采選指標均保持穩定或小幅提升。受資源條件限制,我國鉀鹽開發利用效率總體不高。2019年全國鉀鹽平均開采回采率為88.9%,選礦回收率為56.2%。2017年開始,鉀鹽綜合利用產值大幅提升,這主要是由于青海柴達木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的建設和投產,有效促進了鎂、鋰等共伴生資源的綜合回收。

圖5 2011-2019年我國鉀鹽企業綜合利用產值及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統計年報(2011-2019)
法規政策相繼出臺,突出全面節約和綠色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部署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資源稅法》等重要法律及政策相繼發布實施,突出能源資源全面節約和綠色發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
(一)《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相繼出臺,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2020年4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式出臺,在全面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問題導向,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長效機制,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作為這類重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環節之一,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細化和延伸,有助于加快構建系統完整的重大工程規劃體系,優化一體化的綜合治理體系,創新可持續的生態工程建設管理體系。
(二)區域融合與部門聯動,推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升級。
2020年7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發布實施,根據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基礎和轉型提升目標要求,提出協同利用工業固廢制備砂石骨料、推進大宗冶金與煤電固廢協同利用、壯大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產業規模、提高廢舊金屬利用水平、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生產系統協同處理城市廢棄物等10項主要任務。該計劃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升級,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培育綠色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對于解決城鄉建設砂石料短缺重大民生問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的通知》,進一步發揮部行合作優勢,充分借助綠色金融措施,大力支持工業節能降耗、降本增效,推動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
(三)《資源稅法》和系列公告發布實施,推動綠色稅制步入快車道。
2019年8月,《資源稅法》正式發布。作為我國“綠色稅制”的重要組成,《資源稅法》通過法律形式,確立了資源稅從價計征為主、從量計征為輔的稅率形式,使資源稅能夠更好地反映資源價格的市場變化,更好地發揮稅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引導作用,促進資源集約化使用。
同時,為進一步落實《資源稅法》實施,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于2020年先后發布多個公告,明確了《資源稅法》施行后繼續執行的資源稅優惠政策、對資源稅征收管理有關事項以及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等增值稅政策,確保優惠政策穩步落地。
(四)智能化引領我國礦業領域科技創新,開啟礦業綠色智能發展新時代。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人工智能的決策部署,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礦業融合發展,促進我國礦業高質量發展,《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建設指南(試行)》相繼出臺,對于礦山智能化建設工作存在研發滯后于企業發展需求、智能化建設技術標準與規范缺失、技術裝備保障不足、研發平臺不健全、高端人才匱乏等問題,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標準規范趨于完善,礦業開發管理有章可循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一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資源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礦產資源地質勘查、開發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標準規范,規范礦產地質勘查開發行為,促進礦產資源規范管理。同時,進一步強化綠色、節約、環保等方面的標準約束,加強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
(一)儲量分類新標準發布實施,數據轉換工作穩步推進。
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出臺《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明確提出改革礦產資源儲量分類。2020年4月,由自然資源部提出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油氣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予以公布,并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在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和礦業生產中居于最基礎的地位,是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體系的龍頭,是礦產資源管理的基礎性、綱領性技術標準。
新標準實施后,自然資源部穩步推進新老標準數據轉換工作。2020年8月,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做好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數據轉換工作的通知》,確保新分類標準下礦產資源儲量數據轉換工作穩步實施。
(二)“三率”指標體系基本構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有章可循。
礦山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等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指標,是評價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效果的主要指標。2020年1月,為規范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促進礦山企業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自然資源部發布了含鉀巖石等31個礦種的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
自2012年以來,原國土資源部、自然資源部組織有關單位歷時8年,先后公告發布77個礦種的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涵蓋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黑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重要礦產,基本構建形成了重要礦種的“三率”指標體系。上述指標要求是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最低要求”和綜合利用的“紅線”,將作為礦山企業開發利用方案和礦山設計的依據。
(三)綠色地質勘查規范發布,找礦逐步實現“綠色化”。
實施綠色勘查是在找礦領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和具體舉措,是新時代礦產勘查行業轉型升級、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發布《綠色地質勘查工作規范(征求意見稿)》,并擬作為地質礦產勘查通用技術標準,與其他地質勘查相關技術標準配套使用。2020年4月,自然資源部先后發布《地熱資源評價方法及估算規程》等8項行業標準和《固體礦產勘查概略研究規范》等46項行業標準的公告。一系列行業標準規范的出臺,進一步健全了地質勘查行業標準體系,對地質勘查行業“綠色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綠色礦山評價指標發布,綠色礦山建設進一步規范。
為做好綠色礦山遴選工作,統一評價指標標準,推進第三方評估工作規范化,2020年6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綠色礦山評價指標》《綠色礦山遴選第三方評估工作要求》(以下簡稱《指標》《要求》)。其中,《指標》包含先決條件和評分表兩部分,先決條件屬于否決項,各省份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依規增加否決項;評分表是從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六個方面對綠色礦山建設情況進行評價?!兑蟆钒ㄔu估機構、評估要求和評估程序三部分,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承諾書,對評估工作進行了全面規范。
(《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20)》課題組成員:李文超 、王海軍、王雪峰、喬江暉、朱欣然、王伊杰、李 為、宋 猛、張亞明、張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