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m22yc"></acronym>
<sup id="m22yc"><center id="m22yc"></center></sup>
<rt id="m22yc"><small id="m22yc"></small></rt>

統籌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將碳達峰碳中和貫穿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方方面面

【信息來源:國家發改委 】 【作者:張新安】 【預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求“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自然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能量來源;碳排放的源頭是資源利用,減碳、除碳,靠的也是資源;碳匯能力提升,更離不開自然資源。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動的重大戰略,《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點任務,要求把握“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在減碳與儲碳、提效與增匯、適應與應對、自然增匯與工程增匯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

一、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自然資源改革發展整體布局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要求我們從道理、學理、哲理不同側面提高思想認識,從邏輯、法理、技術不同角度貫徹落實。

(一)秉承系統觀念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碳達峰碳中和問題,要在地球系統科學、生態系統服務、能源科學系統中統籌考慮,要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資源利用結構、國土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過程中統籌考慮,要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的系統把握中統籌考慮,要在生物多樣性、地質多樣性和自然多樣性綜合保護中統籌考慮,要在深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之間共生聯系、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碳匯的正反影響、碳循環自身的自然規律認識、減排與增匯的辯證統一中統籌考慮,才能真正走出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二)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粗放利用造成的;碳排放居高不下,歸根到底是能源供應結構和資源利用結構不優化造成的;碳匯能力下降,歸根到底是資源開發利用不當引起的生態系統功能下降造成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通過資源的有效供應和高效利用把經濟社會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受限度之內,守住有形和無形的邊界,通過資源的有度、有序、有時開發,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二、自然資源工作服務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方方面面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碳排放居高不下和碳匯能力不足的矛盾,也是碳源與碳匯之間的數量關系問題。其中,碳源是以能源結構為主的系統性問題,關系到經濟發展路徑與產業結構調整,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強度與總量;碳匯是實現碳中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負碳技術創新將發揮核心支撐作用。自然資源工作貫穿于源匯關系的全流程和各環節,是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所在。

(一)以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支撐能源結構優化和碳減排協同發展。一是物質資源支撐,在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化轉型進程中,自然資源工作要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鋰、稀土等新能源礦產和深層地熱能與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能源資源。二是地上空間支撐,自然資源工作服務于優化傳統能源的國土空間布局,科學匹配可再生能源產需空間,構建綠色低碳的土地利用結構。三是地下空間支撐,自然資源工作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儲能儲熱,也包括二氧化碳地下地質封存。四是海洋空間支撐,充分利用藍色國土空間發展“藍色能源”,推進海上風電與海洋產業協同發展。

(二)以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一是陸地生態系統,以森林碳匯、草地碳匯、濕地碳匯、農田碳匯為主要構成。受人為干預影響較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存有較大不確定性,經科學保護修復后,固碳潛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并趨于穩定。二是海洋生態系統。聯合國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提出,到2030年海洋可望吸收全球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三)以自然資源科技工作開拓新領域碳匯潛力。一是土壤碳。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報告,全球土壤碳儲量為大氣的3倍,土壤碳占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潛力的25%(總潛力為每年238億噸)。二是碳捕獲與儲存(CCS)。國際能源署預計,CCS的減排貢獻將在2030年達到總減排量的10%,2050年達到19%。自然資源工作可以為CCS提供充足的儲存空間。三是配備CCS的生物質能(BECCS)。據科技部21世紀中心估計,到2050年全球BECCS上限碳匯潛力為100—150億噸/年。四是巖溶作用碳匯。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預計,經過生態修復、土壤改良和水生生物培育等工程,我國巖溶地質作用吸收碳可達億噸級。五是礦物碳匯。這種經人為作用加速自然界中硅酸鹽風化的過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物質或可溶解碳酸鹽的方法,固碳潛力巨大。

三、碳達峰碳中和要求自然資源治理打一場硬仗

我國資源約束趨緊和利用粗放并存,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不容樂觀,生態系統退化形勢嚴峻,碳匯能力鞏固提升任務艱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性的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破壞、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濱海濕地面積累積消失57%,紅樹林面積減少40%,海洋自然岸線占比持續下降。2018年,我國人工林面積超過森林總面積1/3,且不少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達10.2%。農業開發和城鄉建設擠占或損毀生態空間問題突出。礦山開采占用、損毀土地問題依然嚴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自然資源領域在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先后出臺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自然保護地體系等基礎性制度。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初步建立,自然資源發展基礎基本夯實,全國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生態系統現狀調查,開展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藍碳儲量調查評估試點全部完成。

隨著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的推進,全國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國土空間支撐能力逐步增強,生態系統質量持續好轉。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10年間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凈增加2.6億畝。截至2020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全國整治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2.3萬公頃,修復歷史遺留礦山9000個,完成防風治沙1000多公頃、石漠化治理130萬公頃。這為持續提升陸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保護和發展矛盾的凸顯期,是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的攻堅期,是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的關鍵期,更是落實黨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的戰略期。自然資源領域將會聚集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等基礎工作,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決打贏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

四、準確把握自然資源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

《意見》和《方案》明確了自然資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任務和行動目標。

——明確了高質量保障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任務。要求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探索建立水能資源開發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優化化石能源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結構,加大重點油氣生產基礎勘查開發力度,加快非常規油氣資源規?;_發,推進戰略性礦產國內找礦和綠色勘查等。

——提出了加快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的要求。強調以綠色低碳發展規劃為引領,實現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明確了耕地保護和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的節約集約用地行動目標,以及發展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的工作要求。到2025年,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到2030年,加快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確定了持續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主要目標。要求以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為行動舉措,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嚴格用地規模、力促綠色生態產品市場化,穩定陸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24.1%,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達25%,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

——明確了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的任務安排。以生命共同體為理念指導,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提出一系列國土綠化行動、退耕還林還草、耕地質量提升行動、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任務。

——提出了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相關要求。強調了生態系統碳匯基礎能力建設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實現中的關鍵作用,部署了生態碳匯統計監測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構建、新領域碳匯技術探索、碳匯市場建設及前沿理論積累等具體工作。

五、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自然資源領域應聚焦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生態保護修復、優化資源配置、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碳匯基礎支撐等主責主業,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落地,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應有貢獻。

(一)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的系統治理作用,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快編制和實施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制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國土空間規劃法,構建國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嚴格管控各類國土空間邊界,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嚴格占用自然保護區項目審核,細化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對耕地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控城鎮盲目擴張。

(二)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以及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9個重大工程專項規劃,組織實施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推動紅樹林、海草床、濱海鹽沼保護修復,提升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三)合理配置自然資源要素,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升清潔能源礦產供給保障,加快鋰、稀土等戰略礦產的勘查開發。加快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科學開發利用地熱能、生物質能、波浪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促進核電、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以土地要素配置支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支持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實行能源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深入推進煤炭等能源資源領域供給側改革,降低高碳化石能源結構比例。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探索限制高碳土地利用類型供應。

(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標準控制,嚴控建設項目用地規模。深化“增存掛鉤”機制改革,完善指標核算方法和配套政策,做好閑置土地處置工作,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土地復合利用,減少建設用地等“高碳”空間擴張。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強化無居民海島保護,減少人類活動對海洋自然空間的占用。促進海上風電產業與海洋漁業等融合發展,實現海域空間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地下空間利用效率,加強深部地下空間調查評價,開展CCS地質儲存選址、地下空間地質儲存產權研究。

(五)完善技術標準與市場規則,提升碳匯綜合支撐能力。組織開展基礎理論、基礎技術方法研究,推動陸海碳匯機制研究、增匯技術開發。開展巖溶增匯以及基性、超基性巖礦化固碳關鍵技術研究,探索碳地質儲存技術方法創新。推動有關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長期科學觀測網建設。探索碳匯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研究碳匯市場規則,推動更多生態碳匯產品的研發,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促進碳匯交易良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描繪了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自然資源領域促進碳達峰碳中和,應持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按照《意見》和《方案》要求,將碳達峰碳中和貫穿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方方面面,確保既定目標實現。(作者:張新安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X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返回頂部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观看,国产日韩欧美,国产日韩欧美电影综合,国产日韩欧美一级二级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