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制止耕地“非農化”和防治糧田“非糧化”方面探索形成“五個機制”,即:耕地“非糧化”有序騰退機制、耕地保護“地長制”監管機制、占補平衡耕地后期管護產業化機制、解決種糧效益低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耕地保護智能化監測監管平臺快速反應機制。文章結合寧夏實際情況,剖析了耕地“非農化”、糧田“非糧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建立我國耕地“雙非化”監管機制的政策建議:(1)尊重地理格局,設置防御底線,合理利用不同資源稟賦的耕地資源;(2)以省域為單元,推行黨政同責和全域田長制,壓實耕地保護的屬地責任;(3)厘清職責邊界,明確法律責任,構建部門協同監管體系;(4)優化調整,有序騰退,構建保障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新機制;(5)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創新占補平衡方式,制定管控新規則;(6)實行精準補貼,鼓勵產業融合,提高種糧效益;(7)建立智能化監管平臺,從虛擬量管理向實物量管理轉變。
關鍵詞:耕地保護;非農化;非糧化;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F301.0;F0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995(2021)10-0004-08
DOI:10.19676/j.cnki.1672-6995.000667
基金項目:耕地保護監管政策和機制研究(自然資源部)
作者簡介:付英(1958—),男,吉林省農安縣人,自然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自然資源管理研究工作。